OSI七层网络协议模型
OSI七层网络协议模型
第一层 物理层
解决两台物理机之间的交互问题,传递比特流。
主要定义了物理设备的标准 如 网线的类型、光纤的接口类型、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。
将比特流转化为电流强弱进行传输,到达目的后再转化为数据流。
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
第一层有错传、数据传输不完整等可能,数据链路层定义了如何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,以及控制如何对物理介质进行访问,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错,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。
本层将比特数据组成了帧,交换机工作在这一层,对帧解码同时转发到对应方。
第三层 网络层
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,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送方,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,网络拥塞程度,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传输的最佳路径。
路由器工作在此层,此层数据称为数据包,主要关注IP协议。
第四层 传输层
为保证大数据传输的准确性,需要对数据进行切分,切割为一个一个的段落,即Segment进行发送。
传输层解决了主机间的数据传输和传输质量问题,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层
进行流量控制,根据可以传输的最大尺寸将数据进行强制分割。同时对每个数据片编号,以便数据到达接收方后能以正确的顺序重组(排序)。
主要关注 TCP 协议和 UDP 协议。
第五层 会话层
上面四层对用户而言不方便,故有会话层,建立和管理应用程序间的通信,能保证应用程序自动收发包和寻址。
第六层 表示层
不同机器之间交互困难, 故有表示层,解决不同系统之间通信的语法问题。
将数据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格式化。
第七层 应用层
接收方不知道发送方发送的格式,故有此层
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使用一个固定长度的消息头,消息头使用某种固定格式,其内记录消息体长度等一系列信息。
应用层指在让使用者更方便的使用网络,而忽略其传递细节。
主要关注http协议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Alfred的小站!